找到相关内容282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南传佛教基本教义(2)

    清楚,这种入涅槃(最后的涅槃)是一种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蕴以及一切与诸蕴有关的法都已停止起作用的状态。所以,这是一种相对性存在的境界。它是超外界一切相对事物的。它不是因的果,不是生起果的因。既不是...第四章 第二真谛──集  为人治病之前,首先了解其病因是很重要的事。治疗的功效,有赖于去掉病因。佛陀说苦,进一步指出苦因,这是给与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。因此,轻率地批评说佛陀是悲观主义者,是公正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5146073.html
  • 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论

    意念而起作用,谓之静力之境。所谓静力者,力之动向与功能,潜在未发也。如静极而动,亦可谓乃“向心”、“离心”二力之交互作用,何则?以静极为“离心力”之极致境界,变动为力之起用现象,故以“离心”、“向心...本体之性,心物一如。寂然空净,能生万法。所谓法者,概心物等一切之理事而言。故谓自性具足一切法,因修证而有增减,因聚散而有生灭,因动静善恶而有净染。虽能生万有,而随万有迁流,故生生不已而实无生。...

    南怀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0746422.html
  • 从《楞严经》“七处征心”试谈佛法之修行

    换言之,当六根毁坏,起作用,识心何在?识心在,将以“何”为心?其次,眼色二种为生识之缘,却非眼色即能生识。盖眼能发识,是增上缘;色能牵心,为所缘缘。根境和合,识乃得生。大乘所谓“眼识九缘生”:空、明...为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。这是一部立足于如来藏心,依之作为修证基础的经典。所谓如来藏心,是指众生本具一切无量称性功德,虽因客尘所蒙蔽,但仍失自性清净,只要如实自知心性,便能转迷...

    胡健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4746650.html
  • 法眼宗禅诗

    形相上去寻求它,那是永远寻求不到的。“是以智弥昧,照逾明;神弥静,应逾动。”智越起作用,它的观照作用就越强;精神越寂静,它对外界的反应越主动。僧肇还引用《维摩经》中宝积菩萨“无心无识,无不觉知”之语...道此石在心内?在心外?”师曰:“在心内。”藏曰:“行脚人着甚么来由,安片石在心头?”师窘无以对,即放包依席下求决择。近一月余,日呈见解,说道理。藏语之曰:“佛法恁么。”师曰:“某甲词穷理绝也。” 藏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3346908.html
  • 寂护对有部“实在论”以及“有相唯识”与“无相唯识”“形象”(行相)说之批判的探讨

    关系。若是前者,何以作为原因的知识是实在,作为结果的“形象”就完全存在(实在)呢?若是后者,“无形象”的“知识”则与有“主-客二元的形象”的“知觉”完全无关,此应如“空华”一样起作用。  以上为寂护...“色、心、心所、相应行”为有为法,“虚空、择灭与非择灭”则属无为法。其中“虚空”由于是无障碍、无所为而为“无为法”;“择灭”则由于智慧力、抉择、证解脱涅槃而为“无为法”,乃至“藉择力而得之灭,但以...

    曹志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1647297.html
  • 将终极托付交给历史——兼评蓝吉富《二十世纪的中日佛教》与《中国佛教泛论》

    六道中轮回的俗人,更遑论‘我死了以后,哪管他洪水滔天’的政治无赖!当无法对现实的世间进行裁判,人们可以诉诸历史的裁判。当历史的裁判起作用,或这种裁判本身有失公正时,人们还可以诉诸出世间的宗教。‘人王...史学之外独立发展。陈寅恪先生曾说:‘中国史学,莫盛于宋,而宋代史家之著述,于宗教往往疏略,此不独由于意执之偏蔽,亦其知见之狭陋有以致之。元明及清,治史者之学术更逮宋。故严格言之,中国乙部之中,几无...

    王雷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4547526.html
  • 界蕴处的作意——苦能软坚

    觉察,越早越好,则各种「使」﹙又称随眠﹚起作用。善观察各种受的生灭转变,是受味?或受患?有没有受离?或生心受的时候?  要善观察,先决条件是心要轻安。心是我,属于我;如同觉受,苦受知苦受,...面对苦、承担苦、体验苦的好处。这是趋乐避苦所无法体验的。  界作意  如是当善分别种种界,有信、有戒﹙有为有守﹚、有惭愧、有出离界、瞋界、害界。  要厌离瞋界、害界、欲界、不信、持戒、无惭愧。「...

    张大卿 弘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4447855.html
  • 迪瓦·万杜达著:静 心(5)

    轻触你的眼球。只是轻触。只是没有任何压力的触碰,因为如果有压力产生,那么这种技巧就起作用。因此——要轻如一羽鸿毛。  为什么?——因为一枚针可以做一支剑做不到的事。如果你挤压,性质就改变了——你就带有...的清晰。  每当我强调观照、静观……最好的方法便是发挥你第三只眼的作用,因为这种观照是内在的,你的双眼用上,它们只能观看外部的世界。它们必须要闭上。而当你试图去观照内在世界的时候,当然需要有眼睛之类...

    迪瓦·万杜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3548248.html
  • 智者之圆教义及其形成之探讨

      页361   五、圆教义之形成检讨   智者在“绝待止观”中尚摄一切法,只是寂然常照一切法,并不是所摄之一切法还在起作用。虽起作用,可是一切法宛然存在。一切法存在...rdquo;与“性恶”上;其圆教义之标准是“根性融融”,“化导始终始终”,“师弟远近远近”;其圆教内容...

    李志夫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2549235.html
  • 略论文殊法门的圆顿与渐次

    烦恼就被你的观照力量罩住了,烦恼如果是老虎,那么观照的力量就是一张网子,只要网子的韧性够,这只老虎就跑掉了。同样地,只要你的观照力够强,烦恼就会逐渐衰减,乃至于起作用。这一切都是在你观照的当下完成的...不动相法门。   本文将藉此逐层探讨文殊法门的圆顿义与次第义。就笔者个人的研究而言,在文殊法门中,往往圆顿义与次第义交叉出现,有时圆顿中自有次第,而次第中亦离圆顿。玆分述之。   第一、 从&...

    游祥洲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5649299.html